1.茯苓神话很多,《土宿真君本草》、《天王玉册》、《太清药要经》记述较多。
从前,有一位员外生一女小玲,家有一个打工仔小伏。二人相爱,员外不允,二人外逃山村。小玲因风湿病不能动,更不便起床。小伏见一小白兔,挽弓射中,兔中箭逃至松林而不见。寻至松树旁,见有一大球状物,箭插其上。小伏掘之,其物色白,后煮熟食之,小玲病情好转。小伏便每天采这些东西给小玲吃,小玲风湿得以痊愈。后人将此物名为茯苓,以示对小伏、小玲的纪念。
2.早在2000年前,西汉淮南王刘安等所著的《淮南子》中有:“千年之松,下有茯苓,上有菟丝”之说。晋代葛洪的《抱朴子》记载了这样一个传说:有一个叫任子季的人,连续服用茯苓18年,天上的玉女就来与他相会,并且能有隐形之术,不食人间五谷,趣孔与身体如同美玉一样娇润。孙思邈《枕中记》记载:茯苓久服,百日病除,二百日昼夜不眠,二年驱使鬼神,四年玉女来侍。
3.茯苓入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说“久服安魂养神, 不饥延年”。到了魏晋时期,服饵茯苓以求长寿已蔚然成风,南朝齐梁时期道教思想家医学家陶弘景辞官隐退时,梁武帝即令“每月赐给茯苓五斤 ,白蜜二斤,以供服饵”(《梁书·陶弘景传》历代医家及养生学家都很重视茯苓延年益寿的功效,唐宋时服食茯苓已是很普遍的事情。宋代文学家苏东坡就很会做茯苓饼。他曾指出,“以九蒸胡麻,用去皮茯苓少入白蜜为并食之,日久气力不衰,百病自去,此乃长生要诀。”苏东坡年届六旬还有惊人的记忆力和强健的身体,这可能和他常吃自制的茯苓饼有很大关系。
4.茯苓自是仙家上药,但其中有赤筋脉。若不能去,服久不利人眼,或使人眼小。当削去皮,切为方寸块,银石器中清水煮。以酥软解散为度,入细布袋中。以冷水揉摆,如作葛粉状,澄取粉。而筋脉留布袋中,弃去不用。其粉以蜜和如湿香状,蒸过食之尤佳。胡麻但取纯黑脂麻,九蒸九暴,入水烂研,滤取白汁,银石器中,熬如作杏酪,汤更入。去皮核烂研枣,内与茯苓粉一处,搜和食之,尤有奇效。
5.柳宗元(公元737-819年),字子厚,山西永济人。21岁登进士,31岁为检查御史,中唐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他在《柳宗元集》记载,一次自己生病,腹脘胀闷、心慌。一医告知其用茯苓煮服可治,他便买来茯苓煮服。由于上了卖假药的当,买到的“茯苓”都是老芋头。服用后,反使病情加重,为此,柳宗元十分的感慨,于是写了著名的《辨茯神文并序》,发出由衷地感叹:“呜呼!物固多伪兮知者盖寡,考之不良兮求福得祸。”
6.《苏沈良方》服茯苓说 传说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辙年少时体弱多病,夏天因为脾胃弱而饮食不消,食欲不振;冬天则因为肺肾气虚而经常感冒、咳嗽。请了许多大夫,服了许多药物也未能根除。直到苏辙过了而立之年,他向人学习养生之道,练习导引气功,经常服用茯苓,一年之后,以前多年的疾病才消失得无影无踪。从此后,他便专心研究起药物养生来,并写了《服茯苓赋并引》一文。文中写道:“服茯苓可以固形养气,延年而却老者。久服能安魂魄而定心志,颜如处子,神止气定。”
7.相传成吉思汗在中原作战时,遇阴雨数月,大部分将士染上了风湿病,眼看兵败临城,十分着急。后来,有几个士兵偶食茯苓而风湿病得以痊愈,消息传开,成吉思汗大喜,急派人到盛产茯苓的罗田县弄来一批茯苓,将士们吃后风湿病都好了,成吉思汗有幸赢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明清时,罗田茯苓以其优异的医疗保健效果,曾被钦定为朝廷贡品。
8.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除介绍茯苓粥外,还介绍了茯苓馄饨的做法:黄雌鸡肉四两,茯苓末二两,白面六两,做成馄饨,入豉汁煮食,三五次可治疗噎食不通。《北山酒经》记:瑶泉曲、邛崃药曲中都加茯苓。北京除茯苓饼外,还有茯苓包子、茯苓糕。
9.《红楼梦》第六十回描述了茯苓霜:“他嫂子因向抽屉内取了一个纸包出来,拿在手内送了柳家的出来,至墻角边递与柳家的,又笑道:“这是你哥哥昨儿在门上该班儿,谁知这五日一班,竟偏冷淡,一个外财没发。只有昨儿有粤东的官儿来拜,送了上头两小篓子茯苓霜。余外给了门上人一篓作门礼,你哥哥分了这些。这地方千年松柏最多,所以单取了这茯苓的精液和了药,不知怎么弄出这怪俊的白霜儿来。说第一用人乳和着,每日早起吃一盅,最补人的,第二用牛奶子,万不得,滚白水也好。我们想着,正宜外甥女儿吃。原是上半日打发小丫头子送了家去的,他说锁着门,连外甥女儿也进去了。本来我要瞧瞧他去,给他带了去的,又想主子们不在家,各处严紧,我又没什么差使,有要没紧跑些什么。况且这两日风声,闻得里头家反宅乱的,倘或沾带了倒值多的。姑娘来的正好,亲自带去罢。”其实茯苓霜就是碾碎的白茯苓的粉末,不过看来《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的学识是很渊博的,他在《红楼梦》里详细介绍了茯苓霜的来历和吃法。
说起茯苓霜,就不能不说茯苓。茯苓又名伏灵、松苓、伏菟,是多孔菌科寄生植物茯苓的菌核,常常寄生在植物赤松或马尾松根部,唐朝诗人李商隐写过“碧松之下茯苓多”的诗句。依附于松根而生者称为茯苓,抱附于松根而生者称为茯神。不过,虽然《红楼梦》说茯苓霜是广东的官员进献的礼品,但是茯苓的主产地却不在广东,而在云南、湖北、安徽、贵州、四川等地,云南所产的茯苓最好,称为云苓。茯苓有滋补和健脾的功能,而用白茯苓制成的茯苓霜又是茯苓的精华,其作用就更好了,所以《红楼梦》中的那些广东的官员们才会不远千里把茯苓霜送给贾府的女子,但是贾府的那些女子喜欢茯苓霜不仅仅是因为它有滋补和健脾的功能,最重要的是它的美容作用也非常强。
《红楼梦》里还写到了茯苓霜被盗的事情,其实这是《红楼梦》里的一件错案,但是单单从茯苓霜的养生和美容作用来看,还是不错的。可以猜测,无论是年轻的宝钗、黛玉,还是年老的贾母、王夫人、薛姨妈,她们都是皮肤白皙细腻,或许就是因为经常食用茯苓霜的缘故。
的确,茯苓能使皮肤更白皙更细腻。宋朝大文学家苏东坡就说长吃茯苓可以面若处子,意思是说经常吃茯苓可以让容颜像妙龄女孩的皮肤一样白皙、光滑。清朝的慈禧太后是一个爱美的女人,即使到了晚年,慈禧依然喜欢吃茯苓饼这种小点心。所谓茯苓饼,就是用茯苓细粉、米粉、白糖各等份,加水适量,调成糊状,再以微火在平锅里烙成的极薄的饼子。慈禧喜欢吃茯苓做的饼子,就是想借助茯苓的肌肤润泽、延缓衰老的功能,让自己永远年轻漂亮。据说,茯苓饼是香山法海寺的老方丈向慈禧推荐的美食,老方丈向慈禧进献了自己亲手制作的圆饼数枚,告诉她说:“人生在世不求仙,五谷百草保平安。此饼乃是老衲所采茯苓所制,名曰‘茯苓饼’,有养生健身之奇效。”从此,慈禧经常吃茯苓饼,她的头发竟然由白变黑了。
古籍中有茯苓露的炮制方法,是将鲜茯苓取皮,磨浆,晒成白色的粉末。这种白色的茯苓粉末俏生生色如白霜,质地细腻,因而得名“茯苓霜”,《红楼梦》中说它是“怪俊的白霜儿”,真是生动逼真。
《红楼梦》里写到的广东官员到京城荣国府想谒见贾政所带的三篓茯苓霜,是给贾政送礼。贾政是皇帝恩赐的工部员外郎的官职,管着国家的工程,是个肥缺,外地的官员想揽一些工程干干,就要送礼孝敬贾政,当时,茯苓霜是稀罕物,所以,广东的官员就带了三篓茯苓霜到贾府。这一节曹雪芹写得很有意思,原来柳家的她哥哥恰是荣国府的门官,广东官员送的茯苓霜,他得到一大包,于是他媳妇分出一小包给了柳家的。茯苓霜用滚水冲饮大补,柳家的她女儿身体虚弱,正好可以享用。然而,接下来就是因为一包茯苓霜,弄得整个大观园里沸沸扬扬,直到后来抄检大观园撵出司棋赶走晴雯,都跟茯苓霜有关。
10.《红楼梦》第二十八回:当王夫人说到大夫说的丸药的名字时,一时想不起来,宝玉就罗列了一堆,其中有“千年松根茯苓胆”。《红楼梦》多处写道茯苓,其实黛玉吃的人参养荣丸,秦可卿吃的益气养荣补脾和肝汤中都有茯苓这味中药。
11.相传,有一次慈禧太后得了病,不思饮食,厨师绞尽脑汁,选来几味健脾开胃的中药,发现其中产于云贵一带的茯苓,味甘性平,且有益脾安神、利水渗湿的功效。于是,以松仁、桃仁、桂花、蜜糖为主要原料,配以适量茯苓粉,再用上等淀粉摊烙成外皮,精工细作制成夹心薄饼。慈禧吃后很满意,并常以此饼赏赐宫中大臣。从此,茯苓饼身价百倍,成了当时宫廷中的名点.后来这种饼传入民间,成为京华风味小吃。
12.北京已故名医岳美中曾借助茯苓利湿之功,治愈了父子俩人的秃发症,以茯苓500~1000克,为细末,每服6克,白开水冲服,1日2次,以发根生出为度,父子均服药2~3个月,头发丛生而愈。对此岳氏认为,秃发的形成多因水汽上泛巅顶,侵蚀发根,使发根腐烂而枯落,茯苓能上行水湿而导饮下降,湿去则发生,所以岳氏常常喜爱用“一味茯苓饮”专治秃发,可谓他的一手绝招吧。
发表评论
维护网络环境文明,请理性发言
网友评论
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