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全国茯苓(中药材)电子交易中心! [登录] [免费注册]
全球服务热线:0731-88718536
APP下载

扫码进入小程序

关于“下有茯苓 ,上有菟丝”之解
浏览量:283次
发布时间:2022-04-27 15:45:01

“下有茯苓 ,上有菟丝。”在很多文献中多有此说:菟丝之名,源与茯苓有关。 如《史记·龟策列传》曰:“上有伏灵,上有兔丝。”《抱朴子》曰:“菟丝之草,下有伏兔之根,无此兔在下则丝不得生于上。”“伏灵”“伏兔”均为茯苓的别称。 菟丝之草,纤细如丝,“下有伏兔”,故名兔丝(后为菟丝)。

“下有茯苓 ,上有菟丝。”在很多文献中多有此说:菟丝之名,源与茯苓有关。 如《史记·龟策列传》曰:“上有伏灵,上有兔丝。”《抱朴子》曰:“菟丝之草,下有伏兔之根,无此兔在下则丝不得生于上。”“伏灵”“伏兔”均为茯苓的别称。 菟丝之草,纤细如丝,“下有伏兔”,故名兔丝(后为菟丝)。 但实地考察情况,茯苓上并无菟丝寄生。现代植物学告诉我们:菟丝多寄生在山地河谷、河岸之豆科、菊科、藜科、马鞭草科等草本或灌木丛等植物之上。而松科植物不可能作为菟丝子的寄主。那么“茯苓”之说又从何说起。

按茯苓为多孔菌科真菌的菌核,多呈球形、椭圆形、卵形或不规则团块形,中间包有松根。陶弘景云:“大者如三四升器,外皮黑而细皱,内坚白,形如鸟、兽、龟、鳖者良。”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茯苓条云:“下有茯苓,则上有灵气如丝之状,山人亦时见之,非菟丝子之菟丝也。”在生有野生茯苓的地面,多可见有呈粉白膜或粉白灰状物质分布,如同天麻生境相似。有经验的药农多以这一物候像特征作为寻采茯苓的依据。

李时珍所云:“下有茯苓,则下有灵气如丝之状。”指的就是这种物质。可见,这种白色的丝状物确实存在。现代植物学研究天麻和茯芩的人工栽培技术, 已经弄清楚这种物质是茯苓的菌丝体。这就可以肯定,就是这种菌丝体使原来毫不相干的茯苓和菟丝牵连上了关系。“菟丝之草”为茯苓菌丝体,非菟丝子之草。 菟丝子与茯苓之生境毫无关系。

参考文献:

[1]祝之友.关于“下有茯苓 上有菟丝”之解[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0,18(10):171.

发表评论

维护网络环境文明,请理性发言

网友评论

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

    暂无评论
×





0